心中持「无」,何来得失

2017年3月23日 好文分享 浏览 4,057 1 条评论 A+

“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”。这是《论语》中的一句话。其含义是:当人们没有得到的时候,拼命地去追求它;等得到了,又害怕失去它。人生处世的一大禁忌,便是这患得患失。

心中持「无」,何来得失

自古以来,在芸芸众生中,既有超然物外者,也有患得患失者。前者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,奉行这种处世观点的人,往往能够过着悠然洒脱的生活,充分享受人生的尊严和快乐。后者则是一种病态消极的处事心理,这种人终日在得与失的罗网里钻进钻出,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脱自在,更无法体味到人生快乐的滋味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,“患得患失常戚戚,超然物外天地宽”。

扬州八怪”之一的郑板桥,以诗、书、画“三绝”为后人称道。他考中进士,做过县令。由于刚直不阿,清正廉明,同情百姓疾苦,终因得罪达官显贵被罢官。

他曾在范县给弟弟郑墨写过一封买宅居的信,信中表达了他对清静幽雅生活的追求,也反映了他对穷苦百姓的同情,信中有这样的话语:“或曰:此等宅居甚适。只是怕盗贼。不知盗贼亦穷民耳,开门延入,商量分惠,有什么便拿什么去;若一无所有,便王献之青毡,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。”

郑板桥的这一段话,可以说是他心胸旷达,把得失看得很淡的真实写照。看来,他是真正悟透了“不患得,斯无失”的人生真谛。

《资治通鉴》中有一则与郑板桥人生态度截然相反者的故事:北魏建国初期十分强盛,国库充盈。一次,胡太后临幸储藏绢帛的仓库,当场让一百多位同去的王公贵族凭喜好任意拿绢回去。大家都尽其所能地搬取,尚书令李崇与章武王元融二人更是贪心,最终因扛的绢帛太重而跌倒在地,李崇扭伤了腰,元融扭伤了脚。胡太后看了很生气,让人把他们取的绢帛夺下,使之两手空空地出来,这件事在当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。

李崇、元融算是“中央高级干部”了,什么样的场合没见过?什么样的好处没捞过?结果却为了多拿几匹绢帛颜面尽失,实在不值。他们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,完全是由于患得患失所致。要不,怎么会有如此愚蠢的举动?

人的一生,谁没亲历或者看过不少穷通得失的事情?谁不在不断起伏升降的状态中生活?

《淮南子》中,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:这个塞翁有一匹良马,一鞭扬起,百里路程,眨眼就到。谁知,有一天这马脱缰跑到胡人那边去了。塞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事,都劝他不要难过,而塞翁却笑道:“焉知非福?”

不久,那匹马带着胡人的一群好马回来了。于是,人们又赶来祝贺,可塞翁又说:“焉知非祸?”

果然,有一天,好骑胡马的儿子从马背上掉下来,摔断了一条腿。人们都为此表示惋惜,塞翁反倒又说:“焉知非福?”

一年之后,朝廷下令讨伐胡人,年轻人纷纷被征召入伍,战死者占六七成,而塞翁的儿子却因残疾免于征召,得以父子团聚。

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与失、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,互相转化的。想通这层道理,就会觉得得到了固然好,失去了也无所谓,就大可不必斤斤计较了。

佛家认为,心中持“有”才有得失,持“无”也就没有得失了。对于得失问题不妨照佛家的理念处理。人生两手空空而来,又两手空空而去。几十年的光阴,所谓荣华富贵,功名利禄,正如五更春梦,过眼烟云。得,我们最终能得到什么?失,我们最终又会失去什么?能够这样看破,对功名利禄等方面的得失,就会看得淡泊得多,豁达得多。

得失总相伴,处之应坦然。在生活中,不要为得失所累,为得失所惑。对于所拥有的,要珍惜,要知足;对于失去的,不要耿耿于怀,老是放不下;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,切勿不择手段,一味奢求,这是精明、智慧的生活态度。

哲学家尼采说:“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、过得好的艺术。”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人,他的生活无时无处不充满忧虑,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;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,他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乐趣,因而他的生命也活得更加长久。

目前评论:1   其中:访客  1   博主  0

  1. 币安 2

    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,互相转化的。

评论加载中...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